四大懷藥是指古懷慶府(今河南省焦作轄區溫縣、沁陽、武陟、孟州)所産的山藥、牛膝、地黃、菊花四味中藥。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經典《神農本草經》,把“覃懷地”(懷川)所産的山藥(薯蓣)、地黃、牛膝、菊花都列為上品,之後曆代醫藥名家由表入裡、去粗存精進一步發現了四大懷藥的優秀原始本性。常言說: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藥。地域特産“四大懷藥”:懷山藥、懷地黃、懷菊花、懷牛膝,即以藥材道地、療效神奇成為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的瑰寶,獨領風騷數千年。
古懷慶府的四大懷藥的曆史演繹了将近3000年。相傳上古時代,炎帝神農氏身患重病,為醫治,他帶領文武百官,妻室家眷,跋山涉水,廣走民間。在一個秋高氣爽、晨氣沁脾的季節,神農氏一行來至懷川時,當看到綠葉如蓋、花團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麗奇絕的靈山(今之神農山)風光時,大發感歎:“真乃神仙福地,藥山矣!”遂在此辨五谷嘗百草,登壇祭天,終得四樣草根花蕊和水服之,不日痊愈。又令山、地、牛、菊四官護值,因人而得名“山藥、地黃、牛膝、菊花”。這也就是後人所傳“四大懷藥”的最早起源。傳說是美麗的,而焦作境内沁陽神農壇風景區的老君窪一帶,至今還保留有“山藥溝”、“地黃坡”、“牛膝川”、“菊花坡”等古地名。
有史料表明,公元前734年,衛桓公舉懷山藥、懷地黃、懷牛膝、懷菊花向周王室朝貢,周王室用後大悅,贊其為“神物”。從此“四大懷藥”成為曆朝貢品,一直到清代還歲歲征收。清乾隆五十四年,懷府河内縣令範照黎曾寫詩贊譽:“鄉民種藥是生涯,藥圃都将道地誇。薯蓣蓠高牛膝茂,隔岸地黃映菊花”,最為真實地描繪了古懷慶府人民種植四大懷藥的豐收畫面。
公元前608年,魯宣公又以懷地黃向周王室進貢;後又将懷牛膝、懷菊花列入貢品。一直到清代“懷藥”都被列為皇封貢品,歲歲征收。曆代統治者征收懷藥貢品時,大都指地道名,即非要留駕莊和大道寺地黃、大郎寨山藥、皇甫村菊花和小廟後牛膝不可。
明清以後,四大懷藥進入鼎盛時期,逐步形成了今天焦作市轄區廣泛種植的局面。到清朝末年,懷山藥的種植面積已達900公頃,總産量近百萬千克。清光緒庚子年(公元1900年),僅武陟縣就産地黃20萬千克、菊花2.3萬千克、牛膝5萬千克。
日寇侵華期間,曾把懷藥産區的土壤運回國内研究,化驗後重新配制土壤試種懷藥,結果以失敗告終。上世紀20年代,溫縣許召蘭等人先後從山西太谷引進高産山藥回本地種植,不想在懷川土壤的滋養下,時間一久,太谷山藥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品性,增加了藥性,從而成為懷山藥的當家品種。上世紀70年代,國家為緩解懷藥産銷矛盾,曾經向18個省區引種懷地黃、懷山藥,結果引種後品種退化,藥性大減,不得不反複來焦作引種。由此得知,懷藥一旦離開了懷川這片沃土,藥性便大打折扣。
四大懷藥不僅在國内頗有名氣,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贊。《沁陽市志》(1993年5月,紅旗出版社出版)中記載:“曆代商人先後通過絲綢之路,将懷藥傳入西亞和西歐諸國。到了明代,鄭和七下西洋,又将其帶入東南亞、中東、東非、南非諸國”。外國醫藥學家和藥商出于欽敬四大懷藥的藥效,就以其産于中華大地而稱之為華藥。公元1914年在美國舊金山和南洋馬尼拉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上,四大懷藥作為國藥展出,再次受到各國醫藥學家和藥商的贊譽和稱道。[1]
1962年,國家從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的1892種中草藥中優選出44種作為“國藥之寶”,四大懷藥俱列其中。2004年沁陽市在努力推廣“四大懷藥”品牌,已獲得了國家原産地标識。
版權所有:溫縣懷明堂藥業有限公司 電話:0391-6551333 13723192544
地址: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陶沁路8号
訪問量:619484
豫ICP備18039772号 [登陸管理]
400-115-6780
13723192544
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陶沁路8号